柯比意中心的建築之旅
2016年8月21日上午,我們一行人走訪位於瑞士的蘇黎士湖畔柯比意中心(Centre Le Corbusier)。1960年海地韋伯(Heidi Weber)為了記念瑞士建築師柯比意而委託柯比意親自設計的一座博物館,館內主要陳列柯比意畢生的藝術創作。因此該館又稱為海地韋伯博物館(Hedi Weber Museum).歷經51年,不但歷久彌新,還是建築後學朝聖取經的焦點,影響深遠。
1962年設計完全改變,成為一棟鋼構建築。1964年開工建造,次年柯比意離世。全部建築於1967年7月15日正式啟用。
1926年科比意就自己的住宅設計提出著名的「新建築五點」(Cinq points de l’architecture moderne),它們是:
‧底層架空(les pilotis):主要層離開地面。獨特支柱使一樓挑空。
‧屋頂花園(le toit-terrasse):將花園移往視野最廣、濕度最少的屋頂。
‧自由平面(le plan libre):各層牆壁位置端看空間的需求來決定即可。
‧橫向長窗(la fenêtre-bandeau):大面開窗,可得到良好的視野。
‧自由立面(la façade libre):由立面來看各個樓層像是個別存在的樓層間不互相影響。
按照「新建築五點」的要求設計的住宅都是由於採用框架結構,牆體不再承重以後產生的建築特點。勒·柯比意充分發揮這些特點,在三十年代設計了一些同傳統的建 築完全異趣的住宅建築。柯比意的建築設計充分發揮了框架結構的特點,由於牆體不再承重,可以設計大的橫向長窗,他的有些設計當時不被人們接受,許多設計被否決,但這些結構和設計形式在以後被其他建築師推廣應用,如逐層退後的公寓,懸索結構的展覽館等,他在建築設計的許多方面都是一位先行者,對現代 建築設計產生了非常廣泛的影響。
這是柯比意一生中設計的最後一棟建築,在設計風格上作了極大的改變,從習慣運用石材與清水混凝土構造,完全轉換以預製的鋼骨,與琺瑯板牆面為主要構造元素。似乎他已預見未來建築的走向,並為現代建築開啟了一個嶄新的典範。
柯比意中心主體構造為鋼柱支撐的屋頂。整個屋面是由二塊12×12公尺, 總重量40公噸的鋼板屋面銲接組成。完成後全高為9公尺,覆蓋面積為12×23.6公尺。主體屋面於現場吊掛銲接完後,內部工程在一可遮陽避雨的環境下繼續完成。
內部主要為單元2.26X2.26公尺的鋼製立方體框架所組成。牆板、屋頂板、樓板和窗戶全都以螺栓固定在立方體的鋼架上。牆面琺瑯鋼板尺寸為1.13X2.26 公尺,大小為立面的一半。不同顏色的牆板如同跳動的音符,鑲嵌在整個立方體的牆面上。完成後為二層樓的建築。有一處為二層樓空間,其餘五處為挑高成一層樓的空間。全部工程共使用了二萬隻螺栓。
柯比意中心可視為總體藝術的集大成。她反應的是柯比意在建築、雕刻、繪畫、傢具設計,以及他寫作上的所有才華和諧且一致的展現。也可能是世上獨特且絕無僅有的傑作。
科比意1887年10月6日出生於瑞士西北納沙泰爾州汝拉山區的拉紹德封。於1917年定居巴黎,同時從事繪畫和室內設計。對建築設計強調「原始的形體是美的形體」,讚美簡單的幾何形體。去年2015年是柯比意大師逝世50週年紀念,全世界都展開各種紀念、回顧展,我們仰慕大師劃時代的智慧與遠見,浪跡天涯,親臨他的建築作品,覓尋追蹤他在世界各地的遺作,特別在現場感受建築設計的感動心中不由的燃起十分的敬意!